Loading...

提升免疫力與減重:科學揭秘五大關鍵機制

By: |Feb. 24, 2025
Share post:
Thumbnail

提升免疫力與減重:科學揭秘五大關鍵機制

每年全球多達 400 萬人感染流感,其中超過 50 萬人因此喪生。近日,連知名藝人大 S(徐熙媛)也因流感不幸離世,讓大家更加關注免疫力的重要性。

在寒冷的季節,乾燥的空氣讓流感病毒更容易傳播,因此如何增強免疫力成為熱議話題。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提升免疫力與減重其實有許多相似的生理機制。今天,我將分享五個既能強化免疫系統又有助減重的重要機制,並探討其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最有效的飲食選擇。





1. 提升新陳代謝:燃燒脂肪,同時強化免疫


新陳代謝快不僅能幫助燃燒更多脂肪,也能讓免疫細胞更活躍,提高抵抗病菌的效率。當流感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迅速啟動,其中最重要的「巨噬細胞」會第一時間吞噬病毒並減少病毒擴散。此外,巨噬細胞還能釋放細胞激素,抑制病毒複製,並召喚 T 細胞全面消滅病毒。

這些免疫細胞的高效運作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這與減重時的能量消耗概念相似。因此,科學家將這個研究領域稱為「免疫代謝」。當身體代謝率提高時,不僅能加速脂肪燃燒,還能增強免疫功能。

如何提升新陳代謝?除了運動,特定食物也能幫助,例如:

  • 蘋果

  • 燕麥

  • 綠茶(包括白茶、烏龍茶等,富含兒茶素,能促進代謝)

  • 雞蛋

這些食物不僅有助於燃燒脂肪,也能提升免疫系統的運作效率。



2. 腸道健康:影響免疫與體重的關鍵


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它不僅負責消化與吸收,還與大腦密切溝通,影響全身的代謝與免疫反應。

研究顯示,健康的腸道菌群能產生「短鏈脂肪酸」,這種物質能:

  • 強化腸道屏障

  • 抑制有害細菌

  • 促進免疫細胞活動,提高整體免疫力

  • 影響脂肪細胞分化與代謝,促進脂肪燃燒並抑制脂肪累積

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是攝取富含 益生菌膳食纖維 的食物,例如:

  • 乳酪

  • 菠菜

  • 柑橘類水果(橙、柚子等)

這些食物不僅能改善腸道環境,還能幫助減重與增強免疫力。



3.內臟脂肪與慢性發炎:免疫與體重的共同敵人


內臟脂肪不僅影響體重,還會釋放促炎因子,如 TNF-α 和 IL-6,導致持續性發炎。慢性發炎會:

  •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導致代謝異常

  • 干擾瘦素(Leptin)與大腦的訊號傳遞,增加食慾

  • 影響免疫細胞功能,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慢性壓力與睡眠不足也會加劇發炎,進一步削弱免疫力。

降低體內慢性發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攝取抗發炎食物,例如:

  • 綠茶(兒茶素):具抗病毒與抗發炎作用,可抑制流感病毒複製。

  • 蒜頭(大蒜素):具有殺菌、抗病毒及抗發炎效果。

  • 薑黃(薑黃素):可抑制促發炎細胞的釋放。

  • :有助於提升能量消耗,幫助減重與強化免疫力。



4. 抗氧化劑:減少發炎與提升代謝


抗氧化劑能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並支持免疫系統運作,減少氧化壓力,提升脂肪代謝。

關鍵的抗氧化營養素包括:

  • 維生素 A(β-胡蘿蔔素)

  • 維生素 C

  • 維生素 E

記住「ACE」這三種營養素,能夠有效提升免疫力與代謝。含有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包括:

  • 紅蘿蔔、紅燈籠椒(β-胡蘿蔔素)

  • 柑橘類水果(維生素 C)

  • 番茄(茄紅素,具抗氧化作用)

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建議攝取 原態蔬果,而非榨成果汁,因為榨汁會破壞纖維結構,導致果糖或葡萄糖吸收過快,影響血糖穩定與體重控制。



5. 適量進食:減少負擔,提升抵抗力


過度進食不僅會導致肥胖,研究顯示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每日攝取適量的食物,不僅能幫助維持理想體重,還能提升身體的免疫防禦能力。

想要增強免疫力,同時控制體重,除了均衡飲食,還要注意 作息規律減少壓力,避免慢性發炎影響健康。



結語


免疫力與減重並非互不相關,而是建立在相似的生理機制上。透過提升新陳代謝、維持腸道健康、減少內臟脂肪與慢性發炎、攝取抗氧化劑、以及適量進食,我們可以同時增強免疫力與達到健康體態。

選擇正確的食物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這個流感高峰期內不僅維持好身材,還能擁有更強的免疫防禦力!





Relevant tags:

Author image

ReHealthier

ReHealthier 是一個屢獲殊榮的人工智能個人化健康飲食分析平台。 匯總了數百萬個用戶的飲食習慣和如何影響他們的長期健康之間的相互聯繫, 並整合了廣泛的營養診斷指南和專業營養師的意見,並將它們與用戶的飲食習慣相關聯。 ReHealthier 亦會在IG社交平台提供方便實用的健康飲食資訊,希望大眾能養成有趣、健康的生活方式。

Share post:

Related articles